世界走向与人类文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赴德国举办研讨会纪实
第98期
★ 热烈庆祝 ★
中国共产党
建党100周年
热烈庆祝建党100周年
编者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与国际合作部,于2019年6月10日—16日赴德国,与德方专家共同开展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受到德方热情接待,并在艾伯特基金会总部、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总部、柏林赫尔蒂公共管理学院等,共同举办了4场较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世界走向与人类文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讨思路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迁?中华民族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紧紧聚焦这一核心主题,才能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这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与德方专家的共同学习研讨,是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走出去”的一条正确有效的学术交流路径。
1
导 语
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领导批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部直接支持和帮助下,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与国际合作部,于2019年6月10日—16日赴德国,与德方专家共同开展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受到德方热情接待,并在艾伯特基金会总部、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总部、柏林赫尔蒂公共管理学院等,共同举办了4场较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世界走向与人类文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讨思路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迁?中华民族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紧紧聚焦这一核心主题,才能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德方相关基金会主任、顾问及著名专家迈耶、卜里、韦斯、坎自雷特、希舍尔、科瑞尔、沙地瓦德、康怀德、胡思泰特、席福尔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辞发表演讲。
研讨会期间,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团队全力以赴,积极与德方专家讨论,并发表高质量演讲,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思路。研讨会上,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向德方赠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何毅亭同志的《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与中央党校》(英文版)。研讨会后,专家工作室成员参观了马克思故居,自觉接受思想与心灵上的洗礼。这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与德方专家的共同学习研讨,是一次具有较高水准的“理论外交”,是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走出去”的一条正确有效的学术交流路径。
热烈庆祝建党100周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
“中华新文明”
韩庆祥
韩庆祥教授论坛会发言
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当今,中国提供给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一、地域文明难以破解当今世界困局
从启蒙时代到现代的300多年,世界在西方文明主导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远远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发展的总和。然而,自进入21世纪,西方文明开始备受挑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更是把世界推入乱象丛生的境地。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诸如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加深、军备竞赛和核竞赛升级、战争危险加剧、恐怖事件频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全球性难题。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存在的三大突出矛盾都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二是全球治理滞后;三是全球发展失衡。这意味着影响世界发展的动力、平衡、治理三大根本机制出了问题。其深层根源,是西方文明的逻辑出了问题。
西方中心论是作为地域文明的西方文明的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世界困局的理论根源。西方中心论奉行“一元论”、“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即西方世界是“主”、非西方世界是“客”,西方世界是“我族”、非西方世界是“异类”。它标榜西方价值的普世性和西方道路的唯一性,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真正的文明,西方标准就是世界标准,非西方世界应向西方世界看齐。在这种逻辑中,“客随主便”、“我族歧视异类”自然是西方认为情理之中的事。显然,西方文明蕴含着“对抗”的基因,世界因此被切割成相互冲突的对立体。如此,国际秩序很难持续下去。
自由主义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这是导致世界困局的人性根源。自由主义主张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最大化是符合自然秩序的,鼓吹私有制,纵容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注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西方文明牵引下,人类几乎走上了一条追求物质享受的不归路。世界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局部战乱的升级、世界贫困人口的急剧增加,都标志着西方文明已深陷危机。
资本扩张是西方文明的行动旨趣,这是导致世界困局的制度根源。世界进入近代以来,资本就像脱缰的野马横行于世,推动资本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升级,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把世界带入险境。因为资本逐利、扩张和增殖的本性,使资本主义形成了以牺牲资源、环境、生态、人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以金融霸权、文化霸权和军事霸权控制世界的统治方式,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公平性、非均衡性和不可持续性,引发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下的结构性、累积性、依附性发展问题。
如此来看,作为世界困局之始作俑者,西方文明难解当今世界困局,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终要破产,人类呼唤新理论和新文明。
专家工作室专家与德方专家论坛会现场
二、中国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但还不发达、不强大的历史方位中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性和标识性且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中国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它主要是针对国际霸权主义横行而导致的全球创新动力不足、全球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提出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阻碍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且会使整个世界陷入困境。习近平主席以大国担当的勇气,担负起维护国际秩序的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强调世界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的世界观。它超越了西方“一元论”世界观,具有解决中国和世界难题的立论基础。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在历史、传统、文化、国情、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世界各国之间也具有统一性,即具有共同性,都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还对美好愿景具有共同追求。统一,是在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前提下的统一;多样,是统一性中的多样。强调统一不要忽视多样,强调多样也不要忽视统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也是统一性的多样。这样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既有利于使世界充满活力,又有助于使世界达至和谐、和平。如果只强调统一而不注重多样,就易走向霸权主义,只强调多样而不注重统一,就会导致世界的对立和分裂。习近平总书记从多样寻求共同,他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尊重世界差异性,又注重世界统一性。这就克服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只强调“一”而排斥“多”的世界观弊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强调国家平等的国家观。它超越了西方“国强必霸”的国家观。中华文明具有极大包容性,能够将各种文明的优秀因子加以黏合,这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同时,中华文明富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质基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基因、优势和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平的战略资源,而且可以成为当今全球治理的独特资源,以救西方文明之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在强调平等包容、主权平等,而不是“主体”统治“客体”;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仇必和解,而不是居高临下强加于人,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提倡以和平合作、包容普惠的发展模式代替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发展模式。这些既可以纠正以“一元论”、“主体”统治“客体”为哲学基础的霸权主义,也有利于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先天缺陷,并且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文明互鉴的文明观,以开放的胸襟和世界眼光,学习世界一切国家先进文明有益的成果。这就超越了“文明冲突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尊重世界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发展观,既强调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就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发展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互利普惠的义利观,强调互利共享,超越零和博弈与单赢观,建设利益合作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合作共同体,合作共赢,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是首要内容。国家之间交往首要看的是国家利益,只有具有共同利益才会展开合作。由于各国之间具有共同利益,所以要实现利益上的互利共惠。经济全球化已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的实质是追求包容普惠。习近平主席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发表主旨演讲,提出“秉持普惠原则”、“建设一个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等重要思想。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普惠概念,把普惠作为建设持久和平世界的根本原则,作为推动建设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理念,作为打造人类发展的一种模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共治共处、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建设安全共同体的安全观。要发展,也要安全,二者相辅相成,可谓和平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我们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管控好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协商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韩庆祥教授向德方专家赠送书籍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正在生成的中华新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在寻求一种不同于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发展的再生之路,是在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四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进而是为了在历史由地域(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进程中,由地域(民族)文明形态向人类文明形态过度的一种原创性、战略性思考谋划,是为了创造人类新文明。这实际上蕴含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而注重多样性、平等性、互鉴性、包容性、普惠性的正在形成的中华新文明,这种文明具有世界意义,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在世界文明谱系中,能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的,无疑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一般称为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明和内陆文明,起源于夏商周三代之前,成型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宋明时达到顶峰,其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无论是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还是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中华文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清朝后期统治者的封闭僵化,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冲击下迅速走向衰落。在近代历史上,中国盛极而衰,中华文明也因此背负骂名,曾经成为中国的沉重“包袱”。全盘西化论因此泛滥,至今仍有一定市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华文明正发生着凤凰涅槃式的变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质上就是当代中国为人类和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种正在形成的中华新文明。无论是古代历史上的“华夏中心论”,还是近代以来的“西方中心论”,都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都无益于人类永续发展和世界持续繁荣。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在于它辩证扬弃中华传统文明,超越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贡献一种正在形成的中华新文明,且回答了“中国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正在形成的中华新文明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母体,又合理吸纳西方文明等一切外来文明中的有益成分,还面向未来。正在形成的中华新文明具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气度,它坚持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是化解世界冲突、管控国家分歧的“定海神针”,是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世界向何处去
陈江生
陈江生教授论坛会发言
在每一个历史发展的关口,“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总会困扰人类,向人类发问。21世纪的今天,人类再次面临这样的关口。
一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怎么解决?一方面是国与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进一步拉大了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距离。而且这次拉开的距离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的差距、科学发展的差距、教育的差距,鸿沟更深更宽。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生活在不同地域(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地区),不同家庭,决定了人所能得到的营养、文化、知识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差距的代际传递,使得差距更加难以弥补。
二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变化如何应对?首先,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重新配置正在不断改变着旧的生产格局、交换格局、就业格局,使得各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力量正在发生变化,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被重塑。其次,互联互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发生变化,也带来了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在网购、网红、网络金融…等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从业方式不断创生的同时,许多旧的产业和从业方式正在消亡。新形式的安全问题、移民问题、宗教问题等也不断出现。世界该如何调整世界治理模式?是与发展相对抗,搞保护主义,还是顺应大势,用全面开放去迎接变化?
三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怎么处理?在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类改天换地、上天入地的能力极大提升了。人类不仅已经能通过建造飞机、巨轮和长距离电信、卫星通信等把地球变成“地球村” ,而且能够大规模营造植被、改造沙漠、建设小岛、进行空间探索,努力让自然变得更加适合自身需要。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在影响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大的同时,也正在积累着毁灭自己的力量,海洋中巨大的垃圾岛、整个区域的雾霾、全球规模的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核威胁等日益严峻。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中国给出的方案就是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为在中国国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也提出了其世界范围内的解决建议。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世界走向
与人类文明
陈曙光
陈曙光教授论坛会发言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世界史意义上的人类文明。民族历史时期,不存在世界史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不存在世界共识性的文明,任何文明都表现为地域性文明。资本开辟了世界历史,人类文明共识打上了资本的烙印。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西方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共识的基本底色。“西方”与“资本”合力构建了工业化阶段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出场,初步定义了国际交往的理性规则,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单一色彩的国际交往理性和文明规则也在一定意义上构成当今世界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今天,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变迁,人类文明也面临重构的契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的“世界之问”。当今世界面临五大突出难题: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文明赤字。赤字的背后反映的是文明理念,比如,发展赤字背后是梯度发展、线性进化的发展观,治理赤字背后是一国主导、几方共治的治理观,信任赤字背后是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丛林法则,和平赤字背后是国强必霸的逻辑,文明赤字背后是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因此,世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明的问题。
中国在人类文明重建中扮演积极、负责任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国际社会需要共同行动,拿出具体方案,推动国际交往理性和国际文明规则的重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新思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对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为筹划世界发展蓝图而推动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依附格局、主从结构、丛林秩序和零和规则的反动,它向全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文明理念,为开创世界美好未来提供了新的机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总体性的理念,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方案来落实。一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行动方案。比如“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二是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行动方案。在治理理念方面,中方主张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三是重构世界文明格局的行动方案。中方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四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行动方案。中方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交往观,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五是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行动方案。中方倡导“自主选择”的制度观,“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可能也不必要定于一尊。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图文排版 | 思想先声编辑部
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心路历程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百年探索的重大意义
列宁“晚年之问”与中国道路的源起
郑必坚访谈录||关于“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答问
读懂中国道路的和平主义逻辑